Prune Nourry(1985年生於巴黎)的作品提醒世人,亞洲人尤其是中國和印度人重男輕女的傳統會帶來性别失衡的嚴重後果。由於超音波等新技術可測知胎兒的性別,便遭人們濫用而助長了性別選擇的惡習。這位藝術家在馬爾羅美莊園的畫廊中放置了成堆的白堊岩塊,與羅特列克的粉筆畫遙相呼應,再在岩塊之間闢出一條小徑,零星散佈著《神聖的女孩》和《女童俑》系列中的雕像,以及《Process》系列中的模具。
Pierre Chaveau(1944年生)透過素描、繪畫和符號,讓呼之欲出的圖像顯現出來。展覽名為「Azur noir」(黑色藍天),向英才早逝的法國詩人韓波(Arthur Rimbaud)致敬,一系列作品彷彿兩人之間的對話,維梅爾、霍普、達文西、維拉斯奎茲、波納爾等名畫家的形影也依稀可見,耐人尋味。
Angélique de Chabot(1988年生)創造的奇特動物終於「出籠」。透過其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帶著貝殼、羽毛或絲滑毛皮的動物雜交出各種異獸,如同原始部落的圖騰或具有法力的護身符。這些作品透出與泛靈論信仰有關的神秘感,探討長生不老、神聖不可侵犯等迷信如何繼續影響我们的生活。她的作品充斥著古老的神靈,「供人們膜拜或褻瀆的神祗」。
川俣正(Tadashi Kawamata,1953年生)的全新裝置藝術作品進駐莊園畫廊。川俣正的木製作品介於雕塑和建築之間,乍看之下似乎很脆弱,但卻是融合藝術家的直覺與建築學原理的精密裝置。他的每件作品都以一個特定地點作為起始點,洋溢著個性和詩意的藝術品讓觀眾從不同的視角,對該地點產生不同的詮釋。凝神注視其作品,可隨著線條起伏勾出天馬行空的夢想和沉思。
Jérémy Demester(1988年生)在莊園高雅簡約的畫廊展出其實驗性創作,囊括油畫、青銅雕塑、抽象和具象作品。透過這些不同媒材,他試圖傳達風景中的迷人光影、傳記事件,以及帶有神秘色彩的精神境界。他從藝術史汲取創作靈感,尤其是古希臘羅馬雕像,偶爾翻版刻板圖像,以找出讓圖像永垂不朽的特質。
荒木經惟(1940年生)與森山大道(1938年生)對人類投以溫柔的眼光,卻又帶著一抹黑暗的色彩。這兩位日本攝影師按下快門,捕捉了生命流動過程中的所有面向,包括生與死兩面,彷彿以藝術的手法闡釋「莫忘人終有一死」的警世名言。作為莊園畫廊的開幕展,展出作品與羅特列克的繪畫不無異曲同工之妙。遊客可從兩位攝影師的視角瞭解當今世界,尤其是現代的日本。都市、青少年、舞蹈、女性、花朵、死亡等主題構成一道畫謎,有待觀者細心破解。